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通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陆侃如夫妇传奇人生:呴湿濡沫 砥砺成峰

[复制链接]
查看: 108|回复: 0

66

主题

76

帖子

3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6:1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沈文冲
1903年11月26日,陆侃如出生在海门三阳镇普兴村(今为临江镇普新村)。自从他降生至今,恰好过去了整整110周年,故乡百年之前的老屋几经变故,如今已荡然无存。
大一出版专著《屈原》,奠定楚辞研究地位
陆侃如童年的主要时光,是在家乡的恒基小学度过的。他天资聪颖,从小勤奋好学,其父亲陆措宜(1882-1945)的爱国思想及其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对少年陆侃如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为他日后从事学术研究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16年夏天,陆侃如考入南通省立七中(今南通中学)。 1920年夏毕业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陆侃如又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
大学一年级时,年仅二十岁的陆侃如出版了《屈原》一书,此书在当时被认为是“用新的观点来研究屈原生涯及其作品的一部好书”。到1927年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时,陆侃如又出版了《宋玉》一书,这本书对宋玉的考辨和评价,也为时人所称道。这两本人物评传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时成为研究《楚辞》的代表作,也奠定了陆侃如在《楚辞》研究领域的地位。此后出版的多种中国文学史,都明确申明是根据陆侃如的研究成果来论述屈原与宋玉。
受教于名师大家,牵手同窗冯沅君
陆侃如的大学同班同学中,有后来成为他夫人,并在学术研究中相互砥砺的冯沅君(1900.9.4-1974.6.17)。
1924年,陆侃如与冯沅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同时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攻中国古典文学,授课的老师中就有鼎鼎大名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诸多名师大家;翌年,陆侃如加入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成为首批会员。
三年后的1927年秋天,陆侃如在获得清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赴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中文系担任主任、教授,并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兼课。与此同时,冯沅君也被介绍到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中文系任教,故与陆侃如再度相聚。当时,陆侃如已经完成了《古代诗史》(上册)的著述,正考虑撰写《中国诗史》,对于诗词元曲素有研究的冯沅君也加入创作。
陆、冯二人于1929年1月24日在上海结婚,并回到海门三阳镇普兴村陆侃如的故居,探望了父亲陆措宜等长辈家人,在家乡度过了唯一一个短暂而欢愉的旧历新年。在此后的将近半个多世纪中,陆侃如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回到故居。
婚后,两人通力合作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诗史》。这是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后的又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中国古典文学史研究专著。继“诗史”后,陆侃如夫妇又于翌年出版了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这部简明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专著,被毛泽东当作经常翻阅的案头读物之一。该书曾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向国外发行,在国内外都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命运跌宕起伏 学术研究始终不辍
1935年秋天,陆、冯二人双双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国,陆侃如担任北平燕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教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陆、冯二人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初,陆侃如受老舍委托,在三台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川北分会”,被推选为主席,冯沅君等人担任副主席。他们经常聚会,评议时政、商讨抗敌宣传事宜,直到抗战胜利。1947年秋,应青岛山东大学校长的盛情邀请,陆、冯来到山东大学文学院任教。
陆、冯二人是新中国成立前即与中共地下党有联系的进步教授,他们的名字也被国民党特务列入了黑名单。
1949年青岛解放,陆侃如出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1951年春参与创办《文史哲》杂志,任副社长兼编委会主任;5月,政务院会议决定,任命陆侃如为副校长,并且当选为山东省人大代表。
1953年,相继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文联委员、作协理事,还与冯沅君一起加入了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青岛分社主任委员。
1956年当选为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首任主席。
1956年,他们把已在新中国成立前连续印过八版的《中国文学史简编》,从原先的10万字扩充为24万字,被誉为“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叙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著作”。另一部获得普遍好评的著作是《中国古典文学简史》,先在国内发行,后又被译成英文、俄文、捷克文、罗马尼亚文、德文、日文发行。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学史著作被译成外文、向国外发行的唯一一部。
但是,1957年陆侃如被打成了右派,撤销一切职务,从一级教授降为四级,还被剥夺了三年的教书育人和从事文学研究的权利。
1959年底,陆侃如的右派帽子终于被摘,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权利得以恢复,出现了令人惊异的著述高潮。
1962年,他发表论文12篇,完成专著两部;与此同时,他还要给大学高年级学生开《中国历代文论》《文心雕龙》课程;给研究生、进修教师开《两汉辞赋》《六朝文学》课程;主持大型“文论班”;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每期发一篇整版文章。
“十年浩劫”开始后,陆、冯二人颠沛流离,学术研究工作也从此被画上了句号。
1973年夏冯沅君被确诊罹患直肠癌,1974年6月终告不治,享年74岁。之后,陆侃如开始修订、整理冯沅君的旧著,希冀传诸后人。然而不幸的是,1977年12月,陆侃如患上了脑血栓,病情时好时坏。1978年10月,他整理老妻旧著告竣,写下《忆沅君——沉痛悼念冯沅君同志逝世四周年》一文,向世人推荐了冯沅君的三种遗稿:抗战期间所写旧体诗词集;《中国历代诗歌选》下册;《近古文学论丛》。
尽管陆侃如晚年看到了“四人帮”的粉碎,却终未等到为他彻底平反昭雪的那一天。他辞世后的第二年,山东省委做出决定,对陆侃如先生错划右派问题予以平反,为他恢复了名誉。
如今,山东大学师生为缅怀和纪念两位大师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作出的不朽业绩,不仅在校园里塑造了陆侃如、冯沅君夫妇雕像,还在青岛市鱼山路36号两位大师曾经长期居住的房子前,挂上了“陆侃如冯沅君故居”的牌子,以供后来者踏访、观瞻。
学术伉俪 魂归故里
冯沅君逝世时,因为仍是山东大学副校长,得以按“行政级别”安葬在济南英雄山革命陵园;而陆侃如因屡遭政治风暴打击,辞世时仅为高教九级的大学讲师职级,骨灰只能送回家乡海门。一对志同道合的学者伉俪,亡故后居然还天各一方,两地相思。
1996年,海门地方政府拨款并设法将“海门媳妇”冯沅君的骨灰从济南迎回海门,并在陆侃如的出生地三阳镇修建了由赵朴初先生题写墓碑的陆侃如、冯沅君合葬墓。陪伴他们的,还有陆侃如的父母陆措宜夫妇。
陆侃如夫妇一生忙于他们深爱着的故国的学术文化事业,也由于无情的政治风暴遭遇了莫名的打击,使得他们生前没能够有时间常回故乡和故居,来到父母双亲的膝前行孝。从今而后,父子两代一家人,将会永远在故乡的土地上,相互守望,再不分离!
陆侃如与冯沅君在山东省青岛市鱼山路36号的故居外景。
陆侃如自署书名的1956年版的三卷本《中国诗史》书影。
陆侃如与冯沅君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1957年版修订本书影。
欢迎关注南通新闻资讯第一门户——南通网公众微信

方法一
点击本文标题下面的蓝色字体“南通网”,点击关注

方法二
微信通讯录页面,打开微信“订阅号”、点击右上角的“+”,输入微信号“zgnt_net”,点击关注

方法三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相册,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右上角“...”--“从相册选择二维码”,点击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